每個企業都渴望在Google搜尋結果中名列前茅。 我們痴迷於排名、調整描述、建立連結,追逐著那令人垂涎的首頁位置。 長久以來,這就是遊戲規則——如果你不在Google上,你就不存在。 

但這裡有一個令人不安的轉折,也是我看來當今行銷人員最大的盲點: 即使你在Google的遊戲中大獲全勝,你可能仍在流失真正的客戶。 這篇文章將揭示搜尋世界的新規則:決策正在無所不在地發生,而不僅僅是在Google的搜尋框裡。 當你的顧客在其他地方做出購買決定時,你的完美排名可能變得無關緊要。 

 

你的顧客或許不在Google:揭開73%的搜尋黑洞 

你是否陷入了所謂的「Google陷阱」? 許多企業都身陷其中,他們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爭取Google的能見度,卻忽略了一個驚人的事實:Google每天處理的137億次搜尋,僅佔全球所有搜尋活動的27%。 

那麼,剩下的73%在哪裡發生? 它們分散在TikTok、Reddit、Amazon、YouTube和ChatGPT等平台上— — 這些地方是你的客戶正在做出實際購買決策的戰場。 當你還在為Google的第一名奮戰時,你的潛在客戶可能正在TikTok上被種草,在Reddit上尋求真實評價,或向ChatGPT詢問替代方案。 你為一個平台進行了優化,但你的客戶卻在其他所有地方做決定。 結果呢? 流量看起來不錯,但轉換率停滯不前。 

 

顧客旅程已死:歡迎來到「微決策星系」 時代 

傳統行銷中線性的「搜尋漏斗」模型已經過時,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。 如今的顧客旅程更像是一個由「微決策」組成的星系,這些決策在不同平台上同時發生,而非依序進行。 

從神經行銷學的角度來看,每個平台都在顧客的決策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心理角色: 

• 該點擊什麼? (What to click?) — Google 

• 該信任什麼? (What to trust?) — Reddit論壇和商品評論 

• 該買什麼? (What to buy?) — Amazon和TikTok商店 

• 該嘗試什麼? (What to try?) — App Store的評分 

• 該思考什麼? (What to think?) — YouTube影片和Podcast 

• 該相信什麼? (What to believe?) — ChatGPT、Claude等AI模型 

• 該追蹤誰? (Who to follow?) — Instagram和LinkedIn 

• 該引用誰? (Who to cite?) — AI從所有地方拉取資訊 

至關重要的是,這些並非線性步驟, 一個顧客可能在短短兩分鐘內,在手機上就完成了其中三項行動——而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在他還沒想過要訪問你官網之前。 這就是新的現實。 

 

解鎖決策密碼: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 

我們在客戶身上反覆看到一個最常犯的錯誤,就是將同一套內容複製貼上到所有平台。 這種策略注定失敗,因為每個平台都是一個獨立的「決策引擎」,擁有自己獨特的心理機制和演算法。 你必須解鎖每個平台的「決策密碼」: 

• TikTok: 由情感和新奇感驅動。 用戶不想思考,他們想感受。 內容必須直接、視覺化且能引發情感共鳴。 

• YouTube: 基於觀看時長和專業形象。 用戶來這裡是為了學習和評估,他們需要深度、權威性和專業證明。 

• ChatGPT: 依賴引用和語意清晰度。 AI不在乎華麗的視覺效果,它需要來自權威來源、清晰且真實的資訊。 

• Amazon: 純粹由社會認同和信任主導。 顧客會直接跳過你的產品描述,去看真實的用戶評論。 

• Instagram: 關乎理想身份的投射。 人們不只在買產品,他們在買一種生活方式,一個他們想成為的自己。 

• Reddit: 追求原始的真實性。 任何帶有行銷口吻的內容都會被唾棄,用戶只想看到來自真實使用者的、未經過濾的誠實意見。 

 

別再追求曝光,你需要的是「被AI引用」的驗證力 

行銷人員常常誤以為「曝光」(Visibility)等於成功。 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容獲得觀看、貼文獲得互動,就認為自己贏了。 但事實上,曝光只是入場券,真正驅動決策的是「驗證」(Validation)。 

 

兩者的區別是什麼? 

曝光是你自己所做的事,驗證是別人如何評價你所做的事。 

曝光是在搜尋結果中出現;驗證是在對話中被提及。 曝光是你擁有一個TikTok帳號;驗證是別人在他們的TikTok影片中提到你的品牌。 曝光是你在Google上排名第一;驗證是當有人提問時,ChatGPT引用了你的品牌作為推薦。 

在AI時代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 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,直接影響AI「決策密碼」的「驗證力」。 AI不會像人類一樣滾動瀏覽搜尋結果,它會進行總結。 而總結的依據,就是哪些品牌被最頻繁地提及和信任。 如果沒有這種驗證力,你對下一代的搜尋來說,根本就不存在。 

 

不必無所不在,但要「策略性存在」:活用RICE框架 

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:「難道我真的需要在每個平台上都保持活躍嗎? 」答案是:不需要。 新的遊戲規則追求的不是「無所不在」,而是「策略性存在」。 

你可以使用RICE框架來確定優先順序,選擇最值得投入的平台: 

• R (Reach / 觸及範圍): 有多少人在這個平台上搜尋? 

• I (Impact / 影響力): 它能為你的業務帶來多大的潛在影響? 

• C (Confidence / 信心): 你有多大信心能在此平台取得成功? 

• E (Ease / 難易度): 執行的難易程度如何? 

你可以為每個項目評分(1到10分),再將分數乘以觸及範圍的數值,這就能告訴你該從哪裡開始。 對大多數企業而言,目標是先專精2到3個關鍵平台,而不是一次性挑戰10個。 

 

結論:開始玩一場新的遊戲 

遊戲規則已經改變,我們正從傳統的搜尋引擎優化(SEO)轉向「無所不在搜尋優化」(Search Everywhere Optimization)。 好消息是,你的大多數競爭對手仍然困在Google的陷阱裡,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。 

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機會正等著你,這是我給你的第一個具體行動建議:從一個Google之外的平台開始,選擇一個你的客戶最可能用來驗證決策的地方,然後專注於在那裡贏得信任。 

當你的競爭對手還在為昨天的戰場奮鬥時,你會選擇在哪裡,成為第一個被信任的品牌?